158 9170 2634 xinli851 1603869451
在线心理咨询

知识文章

咨询案例 > 咨询理论 >

犹太人为什么能富过十代?因为他们这样教孩子 (上 ) 西安心理教育

来源:王者 发表时间:2019-10-30 09:00:00

提到犹太人,你最先想到的词是什么呢?


可能是“聪明”“有钱”。


的确,犹太人是个创造知识奇迹的民族。


一共有两百多位犹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。常春藤盟校中,30%以上的教授是犹太人。


犹太人中的诺贝尔奖得主


犹太人,还被誉为最会做生意的民族。


华尔街所有投资银行都是犹太人创办的。财富100强企业拥有者中,30%多是犹太人。


有人戏谑地说:“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口袋里,而美国人的钱却在犹太人的口袋里。”


然而,伴随犹太人的不仅有光辉,还有苦难。


2000多年来,犹太人颠沛流离,经历数次大屠杀,却依然发达,这是犹太人给我们留下的第一个迷。


在以色列——犹太人的家园,你可以看到,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,这些年却摇身一变,成了创新之国(start-up nation),成为纳斯达克上仅次于美国的创业大国。


可与此同时,犹太人又是个非常重视传统、信奉宗教的民族。


一个传统的民族,如何缔造出创新大国,这是犹太人留给我们的第二个迷。



有人说,犹太人厉害,是因为他们智商高。不过,犹太人不这么看。犹太人觉得,他们之所以有卓越的成就,不是因为基因强大,而是因为重视教育。


犹太人为什么重视教育呢?


这和他们苦难的历程有关。


公元前30年,耶路撒冷成被罗马帝国毁灭,110万犹太人惨遭杀戮,血流成河。从此,犹太人踏上了逃亡之路。


之后2000年间,犹太人数次遭遇灭顶之灾:十字军东征,第二次世界大战,犹太人都成了屠戮、抢劫的对象。



对于财产经常被抢劫的犹太人来说,有形的资产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。只有知识,才是任何人无法夺走的无形资产。


犹太人绕着地球流浪。他们固守传统,又吸收世界的知识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,最终蜕变成一个创新强国。


究竟是怎样的“小时候”,造就了勇于创新的民族?


今天,我们继续跟着纪录片《他乡的童年》,探寻犹太教育的秘密。



01

犹太人——行走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


犹太人有多喜欢问问题?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。


一个犹太孩子放学回家,她的妈妈不会问他:“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乖乖听话?”或者“今天学到什么了?”或者“今天被老师表扬了吗?”


她会问:“你今天有没有问一个老师没回答上来的问题?


还有个更离奇的说法:犹太的妈妈会主动问孩子:“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?”经历过娃娃十万个为什么折磨的家长都知道,这种行为近乎“自虐”。


在以色列的大学里,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老师。学生甚至会直接问:“老师,某某教授也谈到过这件事,跟你的观点不一样,你怎么看?”


以色列 特拉维夫大学


这样的问题,简直是在挑拨老师之间的关系。放在中国的课堂上,会让老师下不来台。不过对于犹太人,这样问很正常。


犹太人问起问题来,为什么这么不顾情面呢?


实际上,这反映了中国人和犹太人对“问题”的看法不同。


对中国人来说,问题总有个标准的、确切的答案,掌握答案的人就是“权威”。权威是书本、是老师、是家长、是试卷的标准答案。


而挑战权威,就是冒犯。


举个例子。


我们听到孩子天马行空的问题时,第一反应往往是烦躁、不适,夹杂着一丝恐惧、甚至愤怒。这说明,面对孩子的提问,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,甚至冒犯。


道理我们都懂:爱问问题是个优点,要趁机引导,保护孩子的好奇心。不过,第一反应骗不了人——我们不享受被提问。



比如,孩子问:“大人为什么要上班?”我们可能有两种常见的反应。


一种反应,是反感:“没有为什么啊?不上班哪来钱?”我们会回答孩子:“上班是为了赚钱养你。”结果可想而知,孩子彻底懵掉,哑口无言。


这是权威感作祟的一种方式——我是权威,你问我问题是在冒犯我。

还有一种反应,就是:“这是一个教给孩子经济常识的好机会!”于是,我们会借机给孩子好好上一课——工作是什么、什么是公司、公司如何创造利润……然而,孩子很有可能不爱听这些。


这是权威感作祟的另一种方式——我是权威,我要由上而下,把真理传授给你。


我们面对孩子时,很难不把自己视为权威,很难与孩子平等对话。



犹太人会怎么做呢?


他们会想知道孩子问问题背后的动机:“他想知道什么?为什么这样问?”


问题背后的问题,才是最关键的。


于是,犹太家长会问:“你为什么这样问?你是怎么怎么想的吗?”这样,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,并且创造平等的交流氛围。


再举个例子。


我们小时候,流行一种课,叫“公开课”。为了向外展示,公开课的形式要花哨一些。老师在课堂一开始,经常提出一个问题,来引出主题。快下课时,也会提出问题,让大家讨论。


可是,那时候我总觉得,老师提的问题是假的。他虽然满脸笑容地鼓励不一样的想法,可我知道,他只是在期待一位学生说出他想要的那个答案。而那些天马行空的答案,在他心里被视为“意外”和“风险”。



脑洞大的孩子,往往会得到一个礼貌的笑,还有一句回应:“想法特别好,我们可以课下讨论。”


而我,就是那种脑洞大的孩子。我知道,那个笑,是在让我住嘴。


在中国式的课堂上,大部分话是老师说的。允许提问,是对你小小的激励和赏赐。你不能当真,肆无忌惮地质疑。


权威掌握着真理,掌握着确定的答案。而问题只是根竹竿,帮助学生够到那个答案。

这就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。


对问题的理解不同,学习的过程也就不一样了。


我们的孩子上课的时候,心里装着的问题是:“我要懂什么?”他们聆听,发问,为的是诱导老师,把重点的知识讲出来。他们能敏感地捕捉到,哪句话是考试的重点,于是认真地做笔记,画思维导图,消化知识。


高考状元笔记


确定的知识,是学习的目标。它好像一个固定的框架,把孩子框住了。孩子在框架里精耕细作,不迈出去半步。

上一篇:女儿成绩很好,高考却选择艺考,我为什么支持她?——来自一位妈妈的自述
下一篇:犹太人为什么能富过十代?因为他们这样教孩子(中) 西安心理教育